本报记者 张佳怡 通讯员 李 林 王怡轸
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的田垄间,泥土混合着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。
“娘娘叔叔,这种连厂家都没印的(产品)买不得哦!”一名民警半蹲在菜畦旁,特制的“警务背包”斜挎在肩,手持检测设备紧贴化肥袋划过,查验着农资的质量。
不远处,另一位民警一路小跑着,紧跟一位扛锄头的老汉,“大爷,买农膜种子化肥要到正规经销商那里去,莫信那些拿着小喇叭乱窜的!”
今年春耕备耕以来,雅安市公安机关严打涉农资犯罪。通过物流信息倒查,警方捣毁设在外省的生产窝点,查扣一批伪劣化肥;依托“行刑衔接”机制,联合农业农村部门锁定伪劣种子来源,跨省抓获犯罪嫌疑人。雅安市公安局食药环知侦支队坚持“打源头、端窝点、摧网络、断链条、追流向”原则,针对假劣农资“产、供、运、销”链条隐蔽的特点,加强案件溯源侦查。
“系统显示,这家农资店近期投诉量异常,请立即核查!”雅安公安机关依托农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,实时分析全市45类监管数据,整合多部门信息生成风险预警,今年以来已发出红色预警12次。名山区分局通过扫描农资包装二维码即时调取生产批号及检测报告,本地农资企业接入溯源管理系统,实现“一物一码”全程追溯。
在荥经县牛背山镇集市,由民警、农技员和律师组成的宣讲团通过实物对比,向农户讲解“选购种子要‘五看’——看审定编号、看适宜区域、看生产日期”等辨假知识。春耕期间,雅安全市开展“流动课堂”28场,发放宣传手册1.2万份,覆盖农户1.2万人次。宝兴县79名村组干部和农资店主组成“护耕哨兵”队伍,协助公安机关收集线索。公安机关牵头建立“1+4+N”协同治理机制,联动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、农业农村局、市场监管局4部门,吸纳行业协会、电商平台等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。
从“事后打击”转向“源头防控”,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多元共治”——今年春耕备耕以来,雅安市涉农资警情下降50%,累计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。警务巡逻车穿过新翻的田地,远处返青的庄稼在风中沙沙作响,田间回荡的乡音与检测设备的提示音交织成春耕交响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