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强化法律宣传。依托六进六边、一标三实等专项工作,以沿山、沿河道乡镇群众,林木加工从业人员和有涉环境生态领域违法犯罪前科人员等为重点,组织宣传能力丰富的民警,会同林业、农业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,不定期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自然资源领域法律宣传。加强公、检、法三家联动,开展典型案例宣传解说,严实村组、社区防范涉生态文明建设违法犯罪第一防线。(2)加大科技应用。大力推进天网、雪亮工程建设,在重点林区必经入口、自然保护区出入口、森林火灾频发地域、砂石资源丰富的河道等区域科学设置电子巡查设备,做到全时段、无缝隙监控。依托公安大数据等现代前沿技术,加强平台功能应用,助力实现智能分析、智能预警,确保在发案后第一时间还原案件事实、第一时间掌握嫌疑人身份信息、第一时间制定抓捕计划。(3)通力协作联动。利用分县局局长为政府班子成员的优势,制定同县(区)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,发动县级公安民警到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执法办案流程业务交流,加强森林火灾责任落实、涉林案件刑事鉴定、两法衔接等重要问题的会商研判,推动完善联动机制,确保涉自然资源领域违法犯罪案件的及时发现、移交、侦破。(4)抓常打防管控。依托天网、雪亮工程卡口,加强人员密集区管控,发动村镇、社区自治力量,做好重点排查,织紧织密群防群治网格,最大限度预防涉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发生。持续聚焦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,加强依法打击,确保发案必立、有案必破,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高压态势。(5)自强素质能力。以“枫桥式派出所”打造、“一警多能”战略工程、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等为契机,下沉丰富原森林公安办案经验的刑侦民警至基层一线充实专业力量。紧密结合教育整顿活动,开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》等生态领域法律法规学习培训,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素质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