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点地图 | 无障碍浏览 | 使用帮助
雨城公安分局河北派出所“1241”工作法管理流动人口见实效
来源: 发布时间: 浏览次数:
打印
【字体:

今年以来,雨城公安分局河北派出所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,通过推行“1241”工作法,进一步夯实流动人口管理,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截至目前,已在河北辖区建立流动人口申报点146个,录入流动人口9017人,破刑事案件3起、刑事拘留5人,行政拘留15人。

“一”,一切依靠群众,积极参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

一方面通过入户走访、电话沟通和建立社区QQ群、微信群等方式,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参与管理。另一方面建立了社区干部“朋友圈”(社区民警与辖区社区干部建立直连直通方式,将流动人口管理置于党委领导下开展)、网格管理员“朋友圈”(将流口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触角,确保不漏、不失)、保安/门卫/“红袖标”人员“朋友圈”(确保民警对治安动态、人员流动及时掌握)、用工单位负责人“朋友圈”(动态掌控外来就业人员情况) 等四个“朋友圈”,及时收集掌握信息,进一步提高了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,同时也为流动人口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,解决了派出所管理流动人口“门难进、人难找、信息掌握不到位”的难题,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矛盾。

“四”,四个关键环节,确保管理落到实处

一是抓好组织管理环节。派出所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,每周研究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问题;制定了派出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施方案,明确工作措施、奖惩办法;建立三级管理网络,确保工作全面推进。第一级,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, 工作人员由街道办事处主任、派出所所长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人员组成,负责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。第二级,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。由社区民警、社区主任副站长,工作人员由社区网格员和派出所警务室协警人员组成,负责完成本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。第三级,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申报点。在居民院落门卫室、企事业单位、用工单位、行业场所、中介、小区等处设立流动人口信息申报点,由保安、物管、楼栋长、单位负责人等负责做好住宅小区、居民院落、用工单位流动人口和房屋出租基础信息的日常采集和维护工作。二是抓好宣传发动环节。社区民警通过“一标三实”大采集、安全检查、业务办理等向群众广为宣传;依靠四个“朋友圈”开展宣传;在公共场所、单位内部、小区门口、社区网格点等部位张贴《流动人口管理办法》,在社区召开的有关工作会上开展宣传,提高单位、大院和居民对《办法》的知晓率,引导用工单位、小区物管、房屋中介主动参与管理,已在1个社区、3个大型企业和8个居民小区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,由所在单位、部门小区定期抽调人员协助派出所采集录入流动人口信息。三是抓好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培训环节。派出所分两个层面对流动人口管理队伍进行培训,第一个层面是在派出所,由业务骨干对民警和协警培训,确保社区民警和协警成为信息采集能手;第二个层面是社区民警对社区的网格点、房屋中介、企事业单位、行业场所等采集人员进行“一对一”分类培训。四是抓好基础台账环节。建立了“红”、“白”、“黑”三本台账,分类管理,即以单位治安负责人、社区干部、退休党员干部、社区网格员和治安积极分子为主的“红”台账,保证重点区域、重点场所全覆盖;以物管门卫、楼栋长、保安、房屋中介等为主的“白”台账,点面结合;建立以有涉案前科可用人员和曾被打击处理、可为我所用人员为主的“黑”台账,重点明确。

“二”,两个坚持,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长效机制

一是坚持社区民警专职化。河北派出所现有5名社区民警,每个社区“1+1”或“1+2”的模式(即每个社区配1名民警+一至两名协警),社区民警不参与派出所值班备勤等日常勤务,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;硬件配备做到“五个一到位”,即每个社区配备一辆警用电瓶摩托、一台连入公安网的办公电脑、一台打印机、一部照相机、一部摄像机,硬件设施配备到位,为社区民警开展社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。二是坚持奖惩逗硬常态化。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奖惩制度。对社区网格员、物管门卫、楼栋长、保安、房屋中介等社会力量,凡向派出所提供有效信息的,查证属实后即给予50元奖励;凡向举报违法犯罪嫌疑的,每行政拘留一人奖励50元、逮捕一人奖励100元,每推送一名流动人员经核实奖励1元;反之,未按要求申报、推送的,派出所依法给予单位和个人处罚。713日和915日,通过流动人员登记申报,派出所捣毁吸贩毒窝点2个,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5名。

“一”,促进流口管理服务水平,搭建联系群众的桥梁

派出所寓管理于服务,通过登记掌握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、实际困难,努力为流动人员排忧解难,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。截到目前,已为流动人员办理暂住证500余人,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;适时通过中介或派出所网站、博客等,将治安及管理较好的小区、大院、旅店推荐给流动人口,已有100余人受惠于此项服务。

 

站点地图 | 无障碍浏览 | 使用帮助
Copyright 2021 gaj.yaan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
政府网站标识码:5118000030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872 蜀ICP备10202203号-1
联系电话:0835-2308325
主办:雅安市公安局